服务热线:

178-528-25688

专业演出活动公司多年经验

为您提供专业活动策划演出服务!

演出市场

执著于平弦戏剧艺术的后继之秀

作者:宁秀文化 发布时间:2016-03-25 07:36

青海新闻网讯 初春三月,乍暖还寒。隔窗望去,身着一袭红色大衣的她款款走来,为料峭春寒带来了一团暖意。

  她就是第五代青海平弦传承人张凌云。现任青海省演艺集团平弦剧团团长职务。

  她看上去神采奕奕,充满朝气。一双大眼睛明亮而灵动,仿佛会说话的眼里装着满满的故事。

  踏上平弦戏剧舞台路

  张凌云可谓出生于平弦世家,因为父母都是五十年代的平弦剧团演员,也可以说是平弦戏剧的第三代传承人。由于从小受父母亲的熏陶和影响,张凌云也渐渐爱上了平弦。1985年,十来岁的她考上了青海省艺校声乐系,同时也考上了陕西艺校平弦代培生班。热爱平弦的她毅然背起行囊走进了陕西艺校。

  从小生活在青海高寒地区的张凌云,乍到西安,第一次感受到夏季炎热的天气。顾不得气候的不适应,很快她便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

  文唱武打,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张凌云时常是汗水挂满了脸膛,浸湿了衣衫,被蚊虫咬伤的皮肤疼痛难忍,加上老师的严格要求,常常累得腰酸背痛,气力不支,忍不住偷偷落泪,可她依然咬着牙坚持,从未打过退堂鼓。“艺术就是要吃苦要靠真本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张凌云说这不仅是父母的告诫,更是自己从小就立下的座右铭。她说,多少年来一直坚守着这个座右铭为自己励志。正是有珍惜短暂的学习机会和学点真本事的意念,她从不找借口偷会儿懒。白天学唱练功,晚上等夜深人静时,借着月光和窗外的灯光偷偷地在练功房习武坐打。年少的她明白: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她的勤奋,戏曲中的唱、念、做、打等表演功底一天天深厚起来,以至于在同一届学员中崭露头角,也频频赢得了老师的肯定。1989年快毕业时,她师从全国戏曲表演艺术家马蓝鱼老师,马老师专为她“量体裁衣”编排了《李慧娘》剧本戏折子《鬼怨》一折。她所扮“李慧娘”这个角色表演得声情并茂,细腻传神,赢得了同学和老师的称赞。这也为她以后的戏剧舞台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耕耘在青海戏剧的沃土上

  1989年刚毕业回青海平弦剧团的张凌云,正好赶上“全省中青年演员大赛”,凭借《鬼怨》一戏,一举取得了一等奖。该剧目又先后在北京参加“全国文化博览”、“全国地方戏剧研讨会百戏长廊”的演出,均获最佳演出奖。1991年该剧参加北京戏剧大赛,又获得了优秀表演奖的荣誉。就这样,张凌云以“高标准、高要求、高起点”踏实走上了平弦戏剧之路。凭借她的功底和对戏剧事业的情怀以及刻苦钻研的精神,一步一个台阶地攀上演艺的高地。她在戏剧表演中擅长花旦、闺门旦、武旦等行当,对每个行当的表演都能依据戏剧人物的原型,惟妙惟肖地加以刻画。由她主演的《假婿乘龙》《中秋月》《杨门女将》《鬼怨》《赵氏孤儿》《日月湾的笑声》《未婚妈妈》等诸多的平弦戏剧目,既让她享有了荣耀,也显示了她的艺术才华。

  如今的她在事业上已取得了一定的好成绩,可谓光环耀人:在省级、国家级各种大赛中多次荣获单项奖、集体奖;金奖、一等奖、表演奖、优秀奖;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称号,2013年获得青海省“德艺双馨”荣誉称号,2015年获得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虽说有这么多的荣誉环绕着她,但她已从岁月里历练出一份从容和淡定,不骄不躁,一如既往。

  事业和亲情在心头一般重

  “虽然我挚爱平弦戏剧事业,但我一样看重亲情!”张凌云无限感慨道。“老母亲现今已七十岁高龄,但对戏剧的热爱程度丝毫未减,有时我排练或要演出,母亲也会相伴左右,不是亲手帮助演员缝补纱衣,就是一屁股坐到地上为年轻的演员做示范,一招一式毫不含糊,全然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她笑着说。张凌云的母亲张月芳是五十年代的平弦戏剧演员,在老一辈平弦戏剧同行和戏迷眼里都是小有名气的名角。张凌云说,母亲对艺术的执著更胜于自己。在她眼里,母亲是慈母、严师,她既怕又爱,如今更多了一份感激。说起父亲,就会提及那部让她刻骨铭心的大型平弦现代戏《未婚妈妈》!

  曾经站在北京剧院的大舞台上,她饱含深情地唱道:

  “抱婴儿千里奔波家乡返!这婴儿本是从风雪路途捡,寒夜里抱起她小命保全,原也想将婴儿送到孤儿院,雪夜情难割舍心心相连,白日里上班路途几回转,到夜晚将孩儿紧贴胸前,婴儿哭我的泪水流心间,婴儿笑,我也只觉心里甜。未婚妈在外育婴多忧患,我只能投靠爹妈把家还,阿妈呀,你若嫌我丟了脸,我带婴儿离家园,阿爸呀,阿爸,你若拒我进庭院,从此远走到天边,到天边!……”《未婚妈妈》的这场演出是张凌云在舞台生涯中最为难忘的一个记忆。圆满的演出掌声如雷,鲜花簇拥,可是那时的张凌云已是伤心无比,因为观众看到的只是她娴熟而精湛的出色表演,观众不知道,参加这场在北京举办的全国39个重点院团优秀剧目展演,并一举得奖的巅峰之作,是她背负着失去父亲的巨大悲痛而完美完成的!

  这是2014年的赛事,也是她父亲离世的时间!回想当时,从张凌云的大眼睛里不住地滚落出一串串泪珠。她克制着自己的情绪说:“2014年,父亲已病重,原本可以和母亲一同照顾父亲,可是正巧接到了《未婚妈妈》戏剧到北京汇报演出的任务,因为身担戏中主角,责任重大,加之父母极大的鼓励和支持,我全身心投入排练。记得第二场戏是跪戏,唱腔大,功夫也大。我将所有的情感投入戏中,反复跪地,膝盖跪破了一次次渗出鲜血,已全然不觉。稍有闲暇,又禁不住会担心和牵挂父亲。虽然排练时间紧迫,无论多累,多忙,我总要腾出时间,看望住院的父亲。很快在忙碌中圆满完成了汇演任务。紧接着就要参加全国39个重点院团优秀剧目展演。随着排练任务的紧迫,那时父亲病危。唯恐父亲随时会离我而去,于是每天中午、晚上所有能腾出的宝贵时间,我都会奔向医院看望父亲!我祈祷父亲能奇迹般好起来。尽管努力地照顾父亲,可还是觉得尽孝太少而心存愧疚!就在距展演没几天的时候,父亲走了!”张凌云一边说着一边像孩子般抹着眼泪。“那时情绪失控,忍不住放声痛哭,不能自已。好心的亲友劝慰‘不要哭坏了嗓子!’理性的母亲也忍痛相劝‘这次演出也是父亲的期盼’”。为了不辜负全团的希望和大家的努力付出,不辜负亲友们的希望,张凌云将生死离别的悲伤硬是收进心底。送走父亲的第三天,她立刻进入排练,把所有的精力投入演出。

  演出巨大的成功,她百感交集,心里对父亲说:“你看到了吗?女儿没有辜负你的期望!”是的,这是一个懂得孝顺,懂得吃苦,懂得奉献的好女儿!

  平弦戏剧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如今,拥有众多戏迷,被戏曲界同行肯定和喜爱的张凌云,已成为青海平弦戏第五代传承者中的佼佼者。面对平弦戏剧今后的发展,她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和希望。

  第一,从戏剧创作方面讲,好的剧本、编导是十分重要的。平弦戏是典型的青海地方剧种,本土语言和地方特色是其存活的根本。然而,我们的许多剧目创作和编导都靠请外地专家,之后还要经本地专家的语言和地方特色的转换进行二次创作,这就额外增加了时间、人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其实,本地有不少好的剧作和编导,如果政府和相关部门能提供他们一个好的环境,稳定这支队伍,进行专项培训和指导,相信会有很好的平弦剧目和编导脱颖而出。第二,从演员的培养方面讲,培养一批戏曲演员实在不是一朝一夕的容易事,而培养专业的尖子演员继承和发扬平弦这一地方戏种,是非常关键的。然而,在2012年刚刚经历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平弦剧团,也是举步维艰,要存活、发展、继承,的确需要改革、创新。拓宽前行的道,除了从剧目的数量、创新、接地气以及过硬的演员功底等方面严要求外,还要考虑商演、义演,下基层、走乡村多种传播渠道,将创收和服务相结合,戏剧与媒体相结合走戏剧发展之路。需要稳定的队伍以及施展才能的舞台,需要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帮助。

  诚然,平弦戏剧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张凌云说,作为青海平弦戏剧的一个演员,有责任和义务努力推动这一地方戏种传承下去。

  青海平弦戏剧,是张凌云热爱的事业,是她为之付出一生的事业,是她割舍不下的事业,也是她撷取硕果、成就一生的光彩事业!

  采访后记:

  青海省平弦剧团是我省惟一的一个地方戏表演团体。观其发展,可谓一波三折。在三起三落的历史变革中,青海平弦顽强存活而努力发展。

  2012年文化体制的又一次改革将平弦剧团生存和发展问题又一次摆在了所有演职人员的面前。青海平弦戏作为本土文化的象征,如果没有创新,就不会有长足的发展。群众的认可,公众接受尤为重要。为此,在记者的采访中感受到平弦剧团的改革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青海平弦戏改变戏剧的伴奏和演唱样式,吸引人们对于青海平弦戏的关注和喜爱。第二,平弦戏演员的培养和其稳定发展生存的良好环境,可谓平弦戏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三,剧目的影响力。“一部优秀的保留剧目能救活一个剧种。”的确如此。一部优秀的戏曲作品,总会被广大戏曲观众所欣赏和喜爱,并广为流传。必须要有优秀的保留剧目和引人入胜的新剧目。为此,注重编剧和编导的培养,提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形成一支专业的创作队伍,尤为重要。第四,走商业化之路是戏剧发展的必然。商业化是戏剧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兼顾艺术性和商业性,拥有市场,赢得观众,养活自己是根本。

  此外,除了剧团多方面的努力,政府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帮助是我省惟一的地方戏延续和发展的推动力量!希望各界人士关注和支持平弦戏的发展和传承,让青海平弦在本土的艺苑花满枝头,为地方文化增光添彩!

相关标签: 济南庆典公司 农新 云上演出 戏曲 观众 名家 过年 记者 湖北 日报
相关新闻
服务范围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78-528-25688

微信号

jinanyanyi

二维码
线